議題調配室|媒體是毒

【0711-0725】不只新聞報,還要素養level up

 

本週精選新聞事件

  1.  21位親友及兒女寫求情信 鐵鎚殺人婦逃過死刑 / 0720 聯合新聞網
  2.  毆打監獄舍友反被打到骨折 雙雙掛彩均依傷害罪判刑 / 0722 中時新聞網
  3.  夫妻偷電纜遭圍毆1死1傷 7嫌殺人罪移送 / 0722 中央社

 

 

編按:大眾媒體從小形塑我們的價值觀,可是裡頭卻潛藏許多偏見和謬誤,阻礙我們去理解更大的世界。這樣的媒體其實和「毒品」一樣傷身,若我們無法識讀媒體,我們便丟失了一部分自主的能力、思考的能力,任由有心人士操控了我們的想法。

 

 

 

 

遠離毒品,珍愛生命。

一起看看這兩週出現了哪些新聞吧!

 

 

 


▎21位親友及兒女寫求情信 鐵鎚殺人婦逃過死刑 ▎0720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21/5614691

 

李姓婦人與朋友唐女有債務糾紛,持鐵鎚重擊唐女的頭臉致死,一審依殺人等罪將她判處無期徒刑,檢察官不服上訴請求將李婦判處死刑,台中高分院審理時,合議庭以李婦的21位親友及兒女寫信說她是盡責的母親,法官以李婦因龐大債務鑄下大錯,並非無教化可能,仍判李婦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取自內文)

 

💉  本篇新聞標題選用「逃過」死刑一詞,若我們先不討論死刑這件事本身存在的意義,單就判決來看,

其實案子在一審的時候法官就沒有朝死刑去判,經過上訴後也同樣維持原先的立場,可是標題卻說「逃過死刑」,好像婦人本該死卻意外得救。我們可以說這個標題明顯讓人感受其背後隱含的思想,即認為當事李姓婦人應當被判處死刑,一命償一命。

近年許多案件不再輕易判死,如同本案法官對李姓婦人的評價,稱其「並非無教化可能」,然而無論是評論或是身邊體感,都可以感受到許多人對於某人可教化的這個宣稱嗤之以鼻。讓我們好奇的是,一個人是真的可教化抑或不可教化,觀眾們參與或是瞭解了多少?如果不瞭解的情況下,我們是仰仗什麼讓我們可以不去相信法官的判決,堅稱要給一個人死刑呢?如果是基於應報心態,直接殺人的人該死,那麼間接和慢性殺人的有毒食品製造商、排放廢氣以致環境污染的工廠、使用工廠製品的消費者和百姓,也通通都是該死的人嗎?

 

 

🚑 振作點啊試試這個吧之延伸閱讀

1.疫下求生podcast ep4 https://reurl.cc/j821yD

✨ 有多年社工經驗的主持人ㄈㄊ談及一次在健身房被人偷走了包包,身為輔導過受刑人的社工,如今自己成為了受害者,他會選擇如何處理這次的事件?

 

 

 


▎毆打監獄舍友反被打到骨折 雙雙掛彩均依傷害罪判刑 ▎0722 中時新聞網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722004722-260402?chdtv

 

 

台中監獄受刑人陳男不滿同舍房的舍友張男,在舍房內看張男仰躺地面用手遮臉,竟以內衣包裹數顆電池,拿著朝張男臉及頭部持續揮擊5下,張男抱住陳男並反擊毆打,兩人扭打拉扯雙雙掛彩,陳男還反被打到肋骨閉鎖性骨折。(取自內文)

 

💉  新聞常常都是結果式論述,可是當我們看到一對打架的監獄舍友雙雙掛彩並再次以傷害罪被判刑,我們能夠得到什麼?

直觀地想,可能是受刑人愛打架、愛使用暴力、有人受傷了、都進到監獄了還要這樣,大概是不怕死想再被關久一點吧。

究竟新聞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希望從新聞上獲得的只有這樣而已嗎?讀者會不會也有可能好奇這兩位受刑人的樣貌?他是男是女?為什麼慣於使用暴力,這其中有沒有一些成長、教育甚至性別因素影響,如果對男性受刑人打架的想像習以為常,那你會不會好奇女性受刑人又是如何處理衝突的,甚至你知道監獄有分男監和女監嗎,他們為何要被分開呢?你是否好奇受刑人為何不顧刑期可能拉長卻還是衝動使用暴力,真的是因為他們很愛住在監獄裡面嗎,監獄生活過得容易嗎?
 
從這篇新聞中我們都看不到上述問號之後的資訊,通常這樣結果論式的報導就是被我們看了就滑過去,甚至不會點開來看,資訊爆炸的時代充斥太多這樣「離意義很遠」的訊息,一方面讀者們應當識讀、找到對自己有益的資訊,但另一方面,媒體也該當責,不要製造沒必要的訊息混淆視聽。

 

🚑 振作點啊試試這個吧之延伸閱讀

1.hivstory 監所觀察日記 ep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yjYHTjp6E

 https://reurl.cc/Aka72K

✨ 與兩位主持人與兩位具監所經驗的工作者談論一些少為外人所知的監所小知識,包括受刑人治理和受刑人間的互動故事,以及日常小秘密。

 

 


▎夫妻偷電纜遭圍毆1死1傷 7嫌殺人罪移送 ▎0722 中央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107220336.aspx

 

 一對夫妻檔今天清晨到屏東九如鄉大坵村偷電纜,被陳姓蝦農發現,號召7人毆打夫妻,導致丈夫死亡,妻子受傷,下午涉案的8人已到案,其中1人列證人,其他7人依殺人罪移送。(取自內文)

 

💉 此新聞讀來讓人甚感遺憾,廖姓與潘姓夫妻偷電纜導致農地無法正常運作,農人損失慘重,

然而當陳姓蝦農與其他經過號召而來使用私刑暴力制裁夫妻的一夥人的作法,還是非常不理智,全案七人被依殺人罪移送法辦,後續案件會如何進行仍值得關注。

這篇新聞讓我們不禁思考「正義」為何,因為當陳姓蝦農一群人將廖姓男子毆打致死時,他們心中理所當然的正義已經變質,又或者說正義是否是一個帶有限度的詞彙呢?在探討這些的同時連帶憶起哈佛大學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著名的公開課程,延伸至他所寫的人文經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有關書的介紹提到「書名雖然標榜正義,重點卻是思考力的訓練」,當我們的社會已涉入文明的進程,有法律和倫理等外在約束,可唯有思考讓我們得以在僅有的空間中安身。

 

 

🚑 振作點啊試試這個吧之延伸閱讀

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開放課程 https://reurl.cc/VEg405

✨ 內容提及許多人都有聽過的「電車難題」思想實驗,但你有多久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了呢?現在的你和當時的想法一樣嗎?不妨找時間再次回顧,尚未接觸過的朋友也非常推薦從頭試試看。